复旦校友低调捐10亿!李平夫妇的“二十年之约”:让科研静水深流
导语当互联网被流量明星和商业炒作充斥时,复旦大学却以“静默”姿态迎来建校120周年最重磅的礼物——校友李平、廖梅夫妇捐赠10亿元,支持建设全球顶尖的“学敏高等研究院”。没有红毯剪彩,没有热搜营销,这场捐赠如同复旦一贯的学术气质:低调务实,却暗藏改写中国科研格局的雄心。
一、无声惊雷:10亿捐赠背后的“复旦式低调”
2025年4月23日,复旦大学官微一篇不足千字的公告,悄然揭开一场“静水流深”的变革:宁德时代联合创始人李平与妻子廖梅,以校友身份向母校捐赠10亿元,用于建设聚焦基础科学和交叉研究的“学敏高等研究院”。消息发布后,复旦未举办任何公开仪式,甚至连捐赠者的名字都未在标题中刻意凸显,仅在正文中平实陈述。
这种低调,与近年来企业家动辄以“个人IP”捆绑捐赠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。正如复旦校训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所言,这场捐赠的核心逻辑始终围绕科研本身:研究院不设学科壁垒,招募全球顶尖青年科学家,提供长达20年的稳定支持,目标直指“诺贝尔奖级成果”。
而更令人动容的是,李平夫妇的捐赠几乎与宁德时代253亿元分红的到账同步——他们选择将11.62亿元的个人分红,近九成投入母校的科研未来,而非资本市场的短期逐利。
二、从学生会到科研殿堂:一对复旦伉俪的“长期主义”
李平与廖梅的故事,始于1980年代的复旦校园。一个是材料系社团活动的“风火队长”,一个是历史系广播站的“文艺才女”,两人因学生会工作结缘,在象牙塔里埋下了爱情与理想的种子。
毕业后,李平投身商海,成为宁德时代“万亿帝国”的缔造者之一;廖梅则深耕学术,成为历史学家朱维铮的首位博士生。尽管人生轨迹不同,两人始终未忘母校精神:“学者,治学之道;敏者,勤勉与敏锐”。
2024年11月,夫妇二人重返复旦,听闻学校计划筹建一所“敢为天下先”的研究院——不考核论文数量,不追逐热点课题,只为青年科学家提供“20年长跑”的科研自由。这一理念与李平在商界践行的“长期主义”不谋而合。廖梅更直言:“我们要找一个需要时间、财力,但能改变世界的项目。”
三、学敏研究院:一场颠覆科研规则的“静默革命”
学敏高等研究院的设立,堪称中国科研体制的一次破冰尝试:
“养科学家,不养论文”:打破传统考核体系,青年学者无需为职称、经费焦虑,可专注高风险、高价值的原创研究;
“90后挑大梁”:瞄准博士毕业5年内的顶尖人才,尤其是90后、95后,赋予其人事与经费自主权;
“交叉即未来”:数学、物理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学科深度碰撞,目标解决能源、医疗、环境等人类共同难题。
这种模式,恰似李平在宁德时代的创业逻辑:2011年,他与曾毓群押注新能源汽车电池,忍受多年亏损,最终成就全球锂电霸主。如今,他将商业战场上的耐心与魄力,投射到科研领域——“真正的创新,需要时间静待花开。”
四、企业家“反哺潮”背后:中国科研的黄金时代
李平夫妇的捐赠并非孤例。近年来,中国企业家正以惊人力度支持科研教育:
宁德时代曾毓群捐14亿股权助上海交大攻关新能源技术;
雷军向武大捐13亿设立“雷军班”,探索“入学即入职”的产学研模式;
曹德旺、虞仁荣等斥资百亿筹建福耀科技大学、东方理工大学。
这些动作背后,是中国科技产业从“跟随”到“引领”的深刻转型。正如李平所言:“中国已具备为基础科学做全球贡献的能力。”当企业家与高校联手,用资本浇灌科研的“冷板凳”,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在发生。
结语:静默的力量,终将震耳欲聋
复旦的低调,李平夫妇的远见,学敏研究院的雄心——三者共同勾勒出一幅中国科研的“理想主义图景”。这里没有喧嚣的流量,只有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;没有短期的功利,只有对人类未知领域的永恒好奇。
或许十年、二十年后,当学敏研究院的成果改写某个学科的历史,人们终将明白:今日的静默,正是未来震耳欲聋的序章。